
本片作為Simon Pegg「血腥冰淇淋三部曲」《活人甡吃》、《終棘警探》和《醉後末日》的首作,不僅定調了新穎獨特的系列喜劇風格,同時可能也是排行榜上最受喜歡的殭屍片經典,弔詭而耐人尋味的是,殭屍爆發這件天大的事情,在本片中不過只是「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關風與月」的模糊背景而已。
本片作為Simon Pegg「血腥冰淇淋三部曲」《活人甡吃》、《終棘警探》和《醉後末日》的首作,不僅定調了新穎獨特的系列喜劇風格,同時可能也是排行榜上最受喜歡的殭屍片經典,弔詭而耐人尋味的是,殭屍爆發這件天大的事情,在本片中不過只是「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關風與月」的模糊背景而已。
失控獵殺?為什麼?... 許多外片名的中文翻譯常常讓人一頭霧水、不表贊同和甚至啼笑皆非莫名其妙,我有時會想,是不是要制定一個SOP(柯 P魔咒)來規範一下本地發行片商的翻譯權?Tom Rob Smith原著第一部曲的翻譯中文版封面上就寫得清清楚楚又充滿懸念:「第一個被發現的孩子,其實,是第44個....」直接用《第44個孩子》不好嗎?何必畫蛇添足地像是加上終極、魔鬼、神鬼、末日、致命、絕對、超級、霹靂、全面、驚爆、至尊... 一整個沒完沒了的極限形容詞!親愛的發行片商,夠了就是夠了,OK?
總之,這是一部因純粹而偉大的動作片!劇情簡單明瞭、對白言簡意賅,全片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在嘶吼叫陣、追逐圍攻和打鬥殺戮,把觀眾轟的血脈噴張、目不暇給、腎上腺素分泌破表,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。如此純粹以「動作服人」的製作,綜觀影史前所未見,其他各式的動作片與之相較,簡直都成了文藝片了(印尼片全面突襲《The Raid》除外),難怪甫上映就已經勇奪「史上最偉大的動作片」的一致公評。尤其對白部分真的是能省則省、環保又經濟,若與系列前作比較,這個遲到了三十年的第四集,簡直都快變成默片了!按照導演喬治•米勒(George Miller)自己的說法,就是要日本觀眾不用看字幕也能了解電影在演啥米。我則堅定相信,從此以往,每一部動作片都會被迫拿來跟本片相比。
聽說這部電影的靈感是來自於卡繆(Albet Camus)的短篇小說《客人》(L'Hôte)。於是,對於當學生時老喜歡把卡繆的語錄,像是「我反抗,所以我們存在。」、「你生命是你所有選擇的結果。」、「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內部出現的。生活,就是撕裂本身。」、「愛,或存在,或燃燒,但不可兩者並存。」等等放在作文裡頭來假扮文青的我來說,豈容錯過?!
今年柯恩兄弟(Joel and Ethan Cohen),擔任坎城影展的陪審團主席 Festival de Cannes,將最佳導演獎頒給了咱們的台灣之光侯孝賢導演,我總覺得這其中有種「英雄所見略同故英雄惜英雄」的味道存在,對於場景和人物同樣非常精雕細琢,徹底講究真實與精準,最終表現出來的都是不疾不徐卻引人入勝的風格調性。坦白說,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柯恩兄弟,容我來稍微掰一下《No Country for Old Men》(險路勿近,2007)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、男配角、導演和劇本四項大獎的經典電影,藉以說明我的意思。